万州同城网

搜索
万州商家入驻
 
 
查看: 1625|回复: 0

三国文化润甘宁——甘宁镇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4 14: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国文化润甘宁——甘宁镇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综述
  甘宁镇,因三国东吴第一猛将甘宁将军而得名。其历史悠远、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点众多。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现代诗人何其芳先生的故乡,也是东吴折冲将军甘宁安息之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安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其芳故居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里民俗风情浓郁,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宁鼓乐,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有85代传人。刮打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狮舞等民间娱乐长盛不衰,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可谓丰富多彩。
  这里还有古寨箭楼7处、洞穴崖居23处、古墓葬21处、祠堂和名人故居3处、古塔和碑刻13处,古桥、河堤2处……
  这些地上的、地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存,以其厚重、丰富和精彩,随着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专家组的深入挖掘,渐渐展现开来。
  三管齐下,深山田野挖掘文化
  甘宁镇距万州主城12公里,幅员面积达104.8平方公里,辖28个村(居)、1.84万户近6万余人。近年来,先后获得市级文明镇、市级生态镇、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多块金字招牌。
  甘宁镇是我区镇乡首批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的六个镇乡之一。去年2月,区文化委、区志办、区文联组织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专家组来到该镇开展历史文化挖掘工作。专家组穿行在甘宁镇的山乡开展民间走访、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与此同时,区博物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安排工作人员,及时梳理、提供了甘宁镇有关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献资料,供专家组研究。
  当年3月3日上午,专家组一行又赶赴甘宁镇,实地考察了何其芳故居、下寨双箭楼、大岩箭楼、手把岩崖居及观音造像,沿途向镇、村负责人和村民了解何其芳故居复建和古建筑保护情况,小城镇建设情况及民风民俗。
  当天下午,专家组在甘宁镇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甘宁镇镇情及其历史文化资源介绍。与会专家从考古证据、文献记载和非遗传说三个方面,围绕甘宁历史文化源流与特质等展开了深入研讨论证,就该镇小城镇建设、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提出了意见建议。会后,程地宇教授还进行了深度研究,针对陈仁德文《甘宁将军是忠县人》的误导,撰写了《也谈甘宁将军是哪里人》一文,以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证实甘宁故里在甘宁坝,即今万州区甘宁镇。
  挖掘好、保护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守护好这份难得的宝贵精神家园,专家们和甘宁人正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多方论证,三国文化呼之欲出
  在历史长河中,上苍似乎特别眷顾甘宁这方土地,这里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万州大瀑布美名远扬;甘宁河流域曾是古代巴人和獽人混居的地区,战国乐器虎钮錞于的出土,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是兵家必争之地;距离长江黄金水道较近,地处巴蜀陆路交通线的重要节点,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特点突出;物产丰润、经济富庶,为地域文化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条件。
  在专家们看来,这里耕读风气浓郁,贯峰书院闻名遐迩;以甘宁鼓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崇文尚武、开放包容的乡风民俗孕育了一武(甘宁)一文(何其芳)两大有影响的人物。
  综观甘宁的历史文化资源,巴文化、獽人文化、三国文化、古道文化、耕读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形态多元杂糅,交相辉映。钩沉历史、关照现实、瞩望未来,甘宁镇应以传承何种地域文化为主线?专家组经过抽丝剥茧、反复论证,认为应突出“甘宁”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元素,即彰显三国文化特色。
  因为,甘宁镇是全国唯一以三国名将甘宁命名的镇。甘宁所处的三国时期距今已近1800年,除了出生地,其活动地、征战地、身故地,都未享此荣幸。甘宁并非完人,少好游侠,乃一“轻薄少年”,但后来发奋读书,明理向善,终归走上正途,其智勇双全,仗义疏财,战功显赫,深得士卒拥戴,若放在今天,是一生动“励志”典型。甘宁还背负了“蜀军反将”的非议,但甘宁人一直以一种大尺度的历史眼光和大中华的文化情怀,不弃不离、珍之惜之,始终爱戴着这位英雄,传承他“勇敢坚毅、轻财好义”的精神。面向未来,“甘宁”这个“老祖宗”更不能丢,否则,就丢了甘宁人的“历史之根”和“人文之魂”!
  同时,甘宁镇是甘宁故里,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历史传承、文化遗存,都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自南宋至今,历朝历代的史书或志书对以甘宁为名的地名(甘宁坝)都有记载。从目前所掌握的典籍看,最早见诸史书者,当数杰出的地理学家王象之所著南宋时期历史地理学权威著作《舆地纪胜》,其《夔州路·万州·人物》(卷一百七十七)云:“甘宁,字兴霸,临江人也。迄今,以甘宁为名或与甘宁有关的,还有甘宁洞——位于今万州大瀑布右侧,由天然洞穴形成。甘宁河——又名“青龙河”。甘宁墓——系衣冠冢,碑文为“吴折冲将军西陵太守甘宁之墓”。甘宁鼓乐——为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蜀国巴郡临江县水田坝(即今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区域)。据传,三国名将甘宁战死沙场安葬于故乡水田坝,曾有59支鼓乐队到甘宁遗体前为其送葬。由于鼓乐队数量与甘宁的阳命(59岁)巧合,后人就将这种鼓乐更名为“甘宁鼓乐”。2007年5月,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还有甘宁湖、甘宁桥等。
  聚焦“甘宁”,传承文脉,不能脱离甘宁所处的时代。三国是一个烽烟四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文化是三国历史、三国传说演义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国文化大致可分为英雄、智慧、伦理三种类型。从历史记载来看,甘宁的英雄主义色彩浓厚,是三国英雄群像中特色鲜明的一员虎将;甘宁“智勇绝伦,足以当一面”,是智勇的化身;甘宁“轻财好施,关心部属,士兵乐于从命”,是重义轻利的典型。数十年研究甘宁地方文化的甘宁人杨真权搜集整理的涉及甘宁或以甘宁为原型的民间故事就有黑马恋主人、新桥红叶等14篇,广为流传。因此,在甘宁镇做足“甘宁”文章,就是弘扬三国文化,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割裂。
  因为,在全区镇乡中,唯有甘宁镇与三国文化的关联度最紧密。见到“甘宁”二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如果打造三国文化是一个选项,那么没有哪个镇乡比甘宁镇更适合。换句话说,以甘宁镇的镇名而言,突出其他文化形态,似乎也不那么靠谱。
  在创造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崛起奇迹的同时,四海宾朋对这里独特厚重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甘宁历史文化资源,正随着专家们的挖掘整理,再次焕发容光。
d8cb8a72ca2b1aaae9cb0e.jpg

桐坪箭楼

d8cb8a72ca2b1aaae9e60f.jpg

何其芳故里割草坝

d8cb8a72ca2b1aaae9fe10.jpg

甘宁像

  一图读懂甘宁镇历史文化资源
  人文历史厚重——甘宁为三国时期人。杰出地理学家王象之在南宋时期历史地理学权威著作《舆地纪胜》中的《夔州路·万州·人物》(卷一百七十七)云:“甘宁,字兴霸,临江人也。按:汉临江县即今武宁县地。今武宁县北三十里有洞有坝,皆以甘宁名”,迄今已795年。《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卷五十五)曰:“宁虽麁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孙权则云:“其人虽粗豪,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三国志·吴志·孙静传》附《孙皎传》卷五十一)又云:“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以甘宁为名或与甘宁相关的还有:
  甘宁洞(亦称龙洞)位于今万州大瀑布右侧,由天然洞穴形成。
  甘宁河,又名青龙河,发源于万州区分水镇,全长11公里,经瀼渡注入长江。甘宁墓,系衣冠冢,位于甘宁河畔,距甘宁镇甘宁社区西1700米。墓长11.5米,宽5.6米,碑文为“吴折冲将军西陵太守甘宁之墓”。修建年代待考,最后一次培修为1932年,毁于1964年。墓基、墓壁等石料被附近农民用以作屋基、堡坎等,现仍散见于其间。
  甘宁故里碑刻,距甘宁墓东300米的甘宁河畔,有一竖碑,高1.8米,宽1米,碑文为“吴折冲将军西陵太守甘宁故里”,毁于1966年。
  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也出生于甘宁镇。
  文物古迹广布——甘宁河流域曾是古代巴人与獽人混居地,战国乐器虎钮錞于出土于甘宁,为重庆市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现存有东汉至清末古墓葬109座,手扒岩崖居等39处,下寨双箭楼、中坝子张家箭楼等12座,陆安桥等古桥梁16座、石刻碑记50余处。还有崇尚耕读传家、与万州白岩书院齐名的贯峰书院及何其芳故居等遗址遗迹。
  “非遗”项目甚多——甘宁鼓乐,为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起源于三国时期蜀国巴郡临江县水田坝(即今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区域)。据传,三国名将甘宁战死沙场安葬于故乡水田坝,曾有59支鼓乐队到甘宁遗体前为其送葬。由于鼓乐队数量与甘宁的阳命(59岁)巧合,后人就将这种鼓乐更名为“甘宁鼓乐”。2007年5月,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还有《狮舞》、《金钱板》等其它市、区级“非遗”项目4项。数十年研究甘宁地方文化的甘宁中学教师杨真权搜集整理的甘宁民间故事270余篇、民间歌谣300余首。其中,涉及甘宁或以甘宁为原型的民间故事就有黑马恋主人、新桥红叶等14篇,正申报“非遗”项目。
d8cb8a72ca2b1aaaea4c11.jpg


甘宁崖居 图为郭家岩崖楼

  众所周知,甘宁镇是三国名将甘宁故里,也是新中国文学研究领军人何其芳的故乡。鲜为人知的是,甘宁镇还是万州的崖居之乡。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甘宁镇现存张洪恩箭楼、大流水箭楼、大岩箭楼、高洞岩崖居群、平安洞崖居、五猫石崖居群、大岩崖居、观音庙崖居、手把岩崖居等26处崖居群,洞室合计百余间。这些崖居分布在永胜、楠桥、黑马、永正、河口、石庙、新农、围灯、帅家9个村,保存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在我区范围内绝无仅有。
  甘宁崖居大致可分为横向延伸的长廊式崖居和纵向延伸的楼阁式崖居两类。高岩崖居群位于万州区甘宁镇永正村8组,坐南向北,建于清代,分布面积150平方米。共2座,均为一门一窗,条石砌外墙,面阔5至8米,进深4米,是甘宁镇长廊式崖居的代表。大岩箭楼,位于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1组,坐南向北,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面积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依岩而建,石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青瓦屋面,共8层楼,高约20米、正背两面宽4米、依岩面宽1.1至3米。箭楼正面有15个直径0.35米的望口,两侧面各6个望孔,是典型的楼阁式崖居。
  据现存清代至民国各版本的《万县志》中均有关于“寨洞”的记载,从甘宁崖居内的石刻题记中,能找到更确切的历史信息。清·同治《万县志》中《地理志·寨堡》载:“川楚教匪之乱,蜀以坚壁清野制之而定。此古人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之善法也。甘宁镇水土丰饶,经济富庶,这里的居民必定成为流匪扰袭的主要目标,而故土难离,只能修洞藏身,以保平安。建于清辛亥年(1911年)的帅家村长清洞崖居内“原夫设关隘以御武,修寨洞以藏身此……亦越辛亥齐爱……民国七年戊午岁七月上旬补修长清硐地宅”的题记正是这种推断的佐证。可以说山区小盆地的地理环境是甘宁崖居产生的客观条件,战乱导致的社会动荡是甘宁崖居大规模兴建的主要原因。
  甘宁崖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这是祖辈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在安全防卫方面的探索,对今日的建筑设计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迹,更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深层次上体现出其涵盖的建筑艺术和地域文化精神。
d8cb8a72ca2b1aaaea9512.jpg


虎钮錞于

  1989年,万县文物管理所根据群众报告,在甘宁水库泄洪洞口清理了一件青铜器,高68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盘面中心立一圆雕老虎,盘上有5个阴刻的图案,有“人首”纹、“鱼”纹、“虎”纹、“手心”纹以及“船”纹。文物工作者确认这件青铜器是虎钮錞于。
  虎钮錞于主要分布在鄂西、湘西、川东及黔东北接壤地带,历史上这些地带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因此,可以说虎钮錞于的出土及分布,与战国时期巴族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和战争有关。虎钮錞于平盘内的船纹、鱼纹、鸟纹及人面纹等也是巴族社会生活的一种象征。俗话说,“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情”,古代巴族及其先民生活在山峦重叠、溪河纵横的三峡地区及邻近区域,是一个以渔猎为主的民族,其渔猎历史十分悠久。巴人自古以来就依水而住,以船为家。在《后汉书·巴郡南郡蛮》等文献记载中,就有廪君务相以土为船、船浮而王的传说。巴人以赛船立君长,生以船为家,死以船为棺,船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因此,虎钮錞于中船纹为常见图形,这也是巴人沿水而居,以船为家的生活写照和历史遗存。
  关于虎钮錞于的用途,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用于战争,作为军乐器使用。作战时将錞于与编钟、铜钲或铜鼓等配合使用,以此来调动部队或鼓舞士气。按古代的礼乐制度,錞于与钲是连同使用的,是《军礼》必用的两种乐器。巴人将虎钮錞于用于疆场之上,目的可能是借以振虎旅,据虎势,扬虎威。二是用于诅盟、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古代西南民族有“诅盟”、“要盟”之习俗,举行隆重的仪式,决定氏族部落的要事。据专家考证,在鄂西、川东、湘西一带出土的上百件錞于大部分都属于窖藏,且都出土于山顶、山坡或者山麓、江河之畔,专家认为这与古代南方各民族信鬼神有关,他们在山坡水畔祭祀时,往往用铜鼓、錞于等赛神、娱神,祀毕,作为祭器的铜鼓、錞于等是不能搬回家去的,活动的最后就是就地挖一个深坑将祭器掩埋。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遇到战争等灾难而掩埋于地下的。
  记者 李进发 图片除署名外由区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14日上午中考结束 11点开始填志愿 录取分三个批次 最高可以加5分
下一篇:万州开展“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 一批无偿献血者获表彰
万州生活网:https://www.023002.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